查看原文
其他

一城一迹|华黎:面朝大海,寻一处时间折廊

寻迹的 安邸AD 2024-03-12

点击视频

跟随华黎找寻时间折廊






海边折廊选址于村庄和海湾之间的沙地上,沿着海岸线伸展、拉长。摄影:陈颢


环绕海湾的西侧有一个老旧码头,大大小小熙熙攘攘的往来船只停靠在岸。华黎设计的海边折廊就在这个海湾的腹心,面对大海,背靠着一个很大的村落。海湾容纳了最原始的自然特质,又包含村落日常生活的琐碎人文质地与温度。


对于华黎而言,这种兼容并蓄是一座建筑诞生的最好土壤。渔村、大海、礁石,甚至不远处的烂尾楼,这些杂糅的多重元素混合在一起,就像一个合集清晰地描画出这个海滨渔村的景象,随之新建筑的轮廓也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构建起来。

华黎,迹·建筑事务所(TAO)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其身后是多年手绘的建筑草图,以及收藏的Giorgio de Chirico的版画。摄影:Boris Shiu

与亘古翻滚的大海相比,“身后一直在改变的村落和现实反而成了一种相对定制的状态”。在变与不变之间,建筑的存在像一个静默的守门员,见证并参与时间的行进。


“那艘废弃的破船是海湾最美的景观。”华黎笑道。无论船来自哪里,又将被拉去哪里,这个让人唏嘘的废墟感画面一直印在华黎的记忆里。也是他对海湾初印象的标记和刻度。它击中的是作为一个创造者深埋于心底的复杂情愫,然后只待一个发泄的出口。

折廊仿佛被海湾两侧的半岛所“挤压”,呈现出弯折的姿态——向北,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大海的不同方向;向南,结合地势的变化,形成若干个尺度宜人的微庭院——在错落的村庄与广阔的海平面之间,小与大两种尺度在建筑中同时展开。摄影:陈颢

虽然那些生活印记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躯壳承载着一种形式感和精神性,但这是永恒的、持续性的。重要的是,形式感本身可以剥离现实,穿越时间,那种穿越真的很让人动容。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天生极具艺术价值,它赋予了空间更高阶的精神满足。

建筑一系列“弯折”的动作让人们对建筑的体验不断被转向;光线从形式各异的缝隙与窗户中涌入,将空间雕刻成型。在这里,空间与人互为彼此最合适的风景。摄影:陈颢


对应海湾沙滩的自然特质,整座建筑的胴体像拨动琴弦时产生的声波,有了让人动心的折痕。华黎把刚刚落成的这座建筑取名为“海边折廊”。他并不想一味直白地与自然直接对抗,“我不希望它一眼就能被看到头,曲折变化的节奏性建筑叙事更能给人丰富的体验感”。


这种欲扬先抑的含蓄回应了东方人内在的性格特质,婉转的迂回是人的心理需求的慰藉,看不到的地方最是抚慰人心。在折廊里,你可以看到大海,也可以遇见自己。

被线性拉长的建筑中,随着空间的收与放、光线的明与暗,人们在行进中感受建筑深沉而有节奏的呼吸。摄影:陈颢

向左滑动

折廊就像渔村在整个海湾的一扇屏风,它和紧挨着的滨海公路就像两条平行线,从两侧共同延伸至远方。西侧的公路比沙滩高三四米,与屋顶刚好在同一高度上。这条路可以直接衔接到建筑的屋顶,让屋顶变成一个自然伸向大海的公共观海平台。


人们可拾级而上,在不知不觉中走上屋面,蜿蜒的水平面让边界与距离变得暧昧,直至消失在海平面,融入天与海之间。所有的功能和内容都在屋顶之下。住在村子里的人遛着弯儿从公路穿过建筑,然后到达沙滩与海边,就像来到自己家的后花园。

在此处,大海成为人们空间感知的重要坐标。摄影:陈颢

折廊成了村民的一个公共中心,就连开车前来的旅行者也有了驻足放松下来的理由。赶海是这里的生活常态,不紧不慢,跟折廊异常契合。“我觉得这座建筑有一种城市性,里面包含餐厅、咖啡店、买手店、浴场等,就像街道,把城市的好多生活和内容组织在一起,给人欢迎的开放姿态,有着极强的可渗透性。”


在折廊的南北两侧,华黎植入了不同的微型庭院,让它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向北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舒阔,向南则是内向的安宁与静谧。“分散的体量形成众多分岔的路径,人们可直接穿过建筑,抵达明亮的沙滩,也可以走向未知的阴影深处,在迂回曲折的游走中,不断地以新的角度与大海偶遇。”

浮亭位于海边折廊的东边,与海边折廊遥遥相望,相得益彰。摄影:陈颢


华黎想起了自己的一位清华大学师兄当年写的一句歌词“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当被问及为何不用生于此的石头时,华黎说:“用混凝土完全浑然一体浇筑出来的建筑可以塑造一种自由延伸的一体感与坚实,牢牢地嵌固在场地里。它是属于大地的,但同时它也可以完成部分建筑体的悬挑,在重心向下的同时,兼具向上升腾的气质。这两种状态要同时存在,这是石材难以达到的。”砌筑的建筑,其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分缝有被海风穿透的疏离感,那种穿透力似乎带着被吞噬的强烈张力,在北方的海边让人稍有不安。”


海边折廊以匍匐亲吻大地的姿态完全消融在天际线与海平面之间,华黎说:“就像在自然中创造了一个人工的平面,它浮在空中。在这个平面的边缘,你能够看到海、看到山……实际上,它让你与现实中的大地脱离了,产生了一种和远处的关联。这是由近及远的心理创造。”

折廊一角,可尽览海天一色的景观。摄影:陈颢

在他看来,任何存在于自然中的建筑,其最根本的意义来自它和大地、天空的关系。这一点似乎都已经被忘却或者被覆盖。重新谈论这一点,其实也是在提醒大家,无论走多远,我们终将回归初心。


如果说折廊是一条线,那么与之遥遥相望的浮亭就是轻落在东边的一只海鸟,亦像守望着折廊的瞭望台。折廊和浮亭更像是一个人的两面,它兼容了两种性格:一部分属于大地,是向下的坚如磐石,稳重如底色;另一部分属于天空,向上轻如鸿毛,心向自由。

与折廊相望的浮亭,远看像轻落在海边的一只海鸟。摄影:陈颢

华黎并不对建筑做预先的设定,建筑无论尺度大小,也无关何地,关键在于建筑身后的内容与厚度,他更希望建筑能够产生更多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翻开他的一本本建筑手绘草图,我们看到了未来将矗立在不同地方的建筑幻影。那里有关于一个建筑师对未来的全部期许和构想。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你如何看待建筑与时间?

留言和我们聊聊!



出品人|许绿芸 

监制| 陈幸思

 导演|陈奕琳

摄影指导|谢鑫

摄影助理|袁伟强、韩维文

剪辑|陈奕琳

混音|王孟笛

视觉设计|U.Studio

 协调|田海凤

翻译|彭奕华


人物摄影|Boris Shiu

平面摄影|陈颢

造型|韩健

撰文|Lotty

编辑|田海凤

新媒体编辑|Luner

视觉设计 | 曲大仙



推荐阅读

一城一迹|朱小地:又见敦煌剧场,一滴水中看尽大漠的过往与今生

寻找先锋者 | 吕永中:舒服的设计要依靠一定的尺度关系

寻找先锋者 | 周光明&朱彤云:以入世之法求索当代东方美学


点击上图直达小程序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10月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城一迹|华黎:面朝大海,寻一处时间折廊

寻迹的 安邸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